/ 王秀山
我1965年9月考入初中,1966年3月,学校全面停课。1968年底,我和同学们被告知初中毕业了,从此,或下乡插队,或去边疆兵团,或参军入伍。
1978年11月,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。“尊重知识,尊重人才”、“重视教育”被提高到国家基本国策的高度。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,1980年前后,国家创立了自学高考制度,为我们带来了希望。为适应社会的发展,也为圆自己的“大学梦”,已过而立之年的我,捧起书本,踏上了“自学高考”之路。
我于1984年10月报名参加了“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”(简称“北自考”)。“北自考”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高考制度,是国家承认的高等学历教育。由于其国家级的权威性,管理运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,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声誉。人们把参加“北自考”视为积极向上、追求知识的标志。对经过“北自考”拿下的文凭,心生敬意。我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同学,职业千差万别,年龄跨度达两代人。
自学的过程是艰苦的。
一是要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矛盾。我当时在部队任飞行大队政委,平时的任务训练、日常管理,军务繁忙,不容懈怠。在职自学,只能牺牲休息时间。那时我所在部队驻房山良乡,平时每周末才能回城与家人团聚,为了学习,在考试前后的日子里,我经常一两个月不回家,把假日节日全都用在了学习上。平时白天忙完工作,晚上看书学习到深夜。当时的信念是,工作不能耽误,只有少睡觉、少休息来挤时间。回想起来,那四年就是这么挺过来的,可能当时思想稍一松懈,就会半途而废。
二是自学无人辅导,全靠自我消化。特别一些理论难点,学一两遍不知所云,必须反复读或求教于别人,才能真正搞懂弄通。学习中,我深刻体会到,自学之路没有捷径可走,只有学习古人“韦编三绝”,书快翻烂了,才算吃透了。
三是对抗记忆力减退带来的困难。起步自学时,已过而立之年,错过最佳学习年龄段,明显感觉记忆力远不如二十几岁时。而自学主要是靠记忆力。为克服这一困难,我总结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,即不死记硬背标准答案,不追求一字不差,而是在弄懂弄通原理的基础上,掌握要点,用自己的语言给出答案。我总结为“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。”
考试是严肃紧张的。记忆中我经历的每场考试,都如同高考一样。先找到考场教室,考前抓紧时间再“临阵磨枪”一会儿,听到考试铃声,进入考场对号入座,听老师宣布考场纪律,发下试卷,奋笔疾书,只怕时间不够。此时对爱因斯坦的“相对论”体会最深,两个小时的考试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。
“梅花香自苦寒来,宝剑锋从磨砺出”。1988年5月,历时四年,我终于完成了所有课程的考试。当把12门课程的单科结业证集中起来,交到有关部门办理毕业证书的那一刻,我激动的心情真的难以言表。1988年8月10日,这个日子我永远也忘不了,我接到了盖有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大学(主考院校)大红印章的毕业证书。手捧鲜红的毕业证书,百感交集。我想到四年多来起早贪黑,青灯黄卷;想到亲人们为支持我的付出;想到改革开放给我创造了重新学习的机会;想到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”……
一分耕耘一分收获。自学高考,我最大的收获是促进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。一是提高了理论素养。以前也参加过理论学习和教育,但缺乏系统性,存在碎片化和实用性倾向。一些理论问题浅尝辄止,半通半懂。通过自学高考的学习,比较系统的学习理论,认真地精读,特别是反复读《马克思主义哲学》,对基本原理吃深、吃透,力求读懂弄通。学习理论绝不是仅仅会背诵几句经典,重要的是学习掌握立场、观点和方法。自我感觉在理论上、理解上、掌握上,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。二是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,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工作的能力。当我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工作取得成效时,我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。干好工作仅凭热情和愿望是不够的,还要有知识和理论的指导。三是养成了看书学习的良好习惯,能认真安静,既坐得住,也看得进。
回首当年参加“北自考”,想起那段经历,每每心潮难平。我感谢改革开放;我感谢自学高考;我感谢“不甘落后,顽强拼搏”的精神,让我受益终生。
(北京晚报)